暑假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也是家长们最头疼的时期。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许多家长不惜“烧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旅游、研学游等项目,希望能提高孩子的素质和能力,或者至少让孩子开心一下。
(相关资料图)
但是,这样的暑期消费真的值得吗?家长们的“烧钱”大战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据《2021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显示,在拥有3-15岁子女的家庭中,教育支出占比达到32.44%,其中暑期支出占比高达40.6%。也就是说,暑假成为了许多家庭的“放血”季,孩子的各类花费让家长们倍感压力。那么,这些钱都花在了哪里呢?
根据调查,旅游和各种兴趣班是暑期最大的支出来源。一家三口出游轻易就能花1-5万,而且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出国游或者国内长途游,以满足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兴趣班也是暑期必备项目,从英语、数学、编程、美术、音乐、舞蹈等传统课程,到机器人、模型、围棋、国学等新兴课程,应有尽有。每节课几百元,加起来也容易达万元。
除了旅游和兴趣班,近年来研学游也成为了暑期热门项目。研学游是指以学习为目的,在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实地考察、体验活动和社会实践的教育活动。研学游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提高孩子综合素质、拓宽视野、增强自信的有效方式。因此,许多家长愿意为此花费不菲。据统计,2020年中国研学游市场规模达到500亿元,预计2021年将超过800亿元。
然而,研学游的高价格并不意味着高质量。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暑期研学游问卷调查显示,75%的受访家长感觉孩子暑期研学游的收获通常低于家长预期,“游多学少”被指为研学游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
许多所谓的研学游课程内容单薄,更像是“魔鬼行程”,让孩子们在各个景点走马观花,没有真正体验当地的文化和风土人情。有些甚至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因此,许多家长开始反思研学游的价值,认为不如自由活动或者亲子旅行。
其实,不仅是研学游,其他形式的暑期消费也值得家长们慎重考虑。家长们舍不得在孩子身上薄担,但也要量力而行,选对方式。盲目跟风报名各种项目,不仅会给家庭经济带来负担,也会给孩子带来压力,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有些项目可能并不适合孩子的兴趣和特长,有些项目可能并不符合孩子的年龄和成长阶段,有些项目可能并没有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质量。这些都需要家长们仔细甄别和比较,而不是一味地听信广告和口碑。
其实,暑期消费反映了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那就是焦虑式育儿。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过于紧张,对孩子的成长要求过于苛刻,对孩子的活动安排过于频繁。这种焦虑式育儿不仅会影响家长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父母育儿焦虑严重的儿童患上焦虑症的几率是一般儿童的七倍。父母由焦虑引发的过度关注,会使儿童逐渐形成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对其性格和个性的塑造非常不利。焦虑的父母也会导致孩子的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受损。
因此,我们呼吁家长们从孩子成长需求出发,做理性选择。暑期消费不是为了满足家长自己的虚荣心或者安全感,而是为了让孩子真正收获知识、技能、情感和价值观。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各类商品和服务,避免被资本营销所利用,而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和娱乐机会。
我们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给他们一定的自主权和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和发现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更应该陪伴孩子一起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暑假,用我们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他们,用我们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支持他们。
暑假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光,让我们不要让它变成一场“烧钱”大战,而是让它成为一段“增值”回忆。